智慧城市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发展模式。作为与智慧城市行业息息相关的行业,工信领域近期有哪些新动向,一起来看看!
上海:积极部署智能算力、提升集群规模
《上海市关于促进智算云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2027年)》发布。其中提出,升级扩容智算基础设施。形成支撑性智算云算力集群,提升智算服务能级。围绕浦东、金山、松江、临港和青浦等重点区域,积极部署智能算力、提升集群规模,鼓励智算云企业深度对接智算中心,整合存量智算芯片,升级资源纳管能力。积极对接长三角、中西部等域外智算资源,稳定算力战略合作关系,推动边缘算力节点与数据中心统筹协同。支持智算云企业探索海外智算基础设施布局、形成算力部署,与国内算力形成集群联动。
福建:福州启动建设闽江数字贸易走廊
2025中国跨境电商大会暨闽江数字贸易走廊启动仪式在福州举行。闽江数字贸易走廊围绕“5港+1带+X联盟”的产业布局,打造全球数字贸易变革的关键策源地、数字物流支付结算的重要创新地、数字经济的产业聚集地以及智慧供应链平台的主要汇聚地。
重庆:加快研发智能车载操作系统,强化车路云网图协同等智能驾驶技术攻关
《重庆市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组织实施人工智能“模动山城”计划,加快研发迭代垂直行业大模型,做精细分场景专用模型,鼓励基于DeepSeek等前沿开源模型开展蒸馏、量化,发展轻量、高效、易部署的中小型模型。鼓励企业开展智能体(Agent)研发,推进产品与服务标准化、模块化发展;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车载操作系统、工控操作系统等智能操作系统;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城市建设,强化车路云网图协同、多
传感器融合感知、高动态智能执行等智能驾驶技术攻关。持续研发具身智能多模态“大脑”和运动控制“小脑”,推动机器人双臂协同、手眼协同、脑身协同、力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
甘肃:开发出“移动源检验机构区块链大数据AI人工智能分析系统”
据兰州晚报报道 近日,记者了解到,甘肃省相关部门开发了“甘肃省移动源检验机构区块链大数据AI人工智能分析系统”。该系统深度融合AI技术、业务区块链与DeepSeek大模型,打造出领先的机动车排放检测防作弊平台,贯穿“线索发现、调查取证、现场执法、立案处罚”全执法流程,初步实现对机动车排放检测的非现场全过程监管。
河南:到2025年底全省算力规模突破94EFlops,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河南省2025年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工作要点》。其中提到,提升算力供给能力。加快推进智算中心建设。建成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推进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中原算谷等智算中心建设。强化“嵩山”“中原”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功能,提升一站式人工智能算力服务能力。到2025年底,全省算力规模突破94EFlops,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湖南:拟为智能农机企业提供人工智能算力平台、人机交互平台等公共服务
《湖南省促进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省人民政府及其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激励机制,集聚高端科研人才和优质创新资源,建设以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和在湘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智能农机创新研发中心,推动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创新突破,为智能农机生产企业提供研发、中试、展示展销场所和人工智能算力平台、人机交互平台等公共服务,集中开展智能农机装备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创新研发。
广东:深圳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低空飞行等领域更要超前布局
据深圳发布,深圳市委财经委员会(扩大)会议3月21日召开,会议强调,强化重大项目推进责任制,逐个项目明确责任人、关键节点、进度要求,下大力气推动产业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面梳理、尽快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低空飞行等领域更要超前布局,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
山东:大力促进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安文建介绍,2025年,加力塑强现代化工业体系,新兴产业重在聚链成群,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未来产业重在打造生态,大力促进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遴选元宇宙创新名品和应用名景10个以上,培育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加速园区。
北京: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了27个创新联合体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在发布会上表示,北京聚焦成果转化,打造企业创新矩阵。建立“企业出题、政府搭台、揭榜挂帅”的组织机制,搭建概念验证、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服务平台,围绕链主企业一链一策开展下上游对接。在重点细分领域建设了25家标杆孵化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了27个创新联合体。2024年,北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了2.97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了数量、总营收“双破万”的目标;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了9000亿元,其中超六成输出到京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