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安防设备网>资讯列表>智慧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实现“智”治教育

企业推荐

更多

智慧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实现“智”治教育

2023年05月09日 08:34:13 人气: 89 来源: 智慧城市网整理
  【智慧城市网 时事聚焦】近日,《智慧校园系统集成与大数据平台》标准研制组技术研讨会在深圳成功召开。我国实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教育问题极其重视。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在引领教育变革。智慧校园通过数智赋能来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传统校园的升级和突破。
 
  智慧校园以物联网为基础,打造集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于一体化的智慧化环境,并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智慧校园建设已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学校实施智慧校园模式。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二中数据驱动实施精准辅学
 
  萧山二中积极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学校打造了“三段式”智慧课堂新范式。利用学校的智能教学平台,基本构建了“课前先学、课中辅学、课后促学”的智慧课堂新范式。课前,学生利用数字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完成先学;课中,学生利用智能化工具进行精细探究,教师利用智能设备进行精微呈现,师生开展精深互动,实现精准辅学;课后,学生结合个性化学习手册开展精益辅导,教师结合教学需求开展网络教研等,实现“促学”。
 
  ▲辽宁省沈阳市博才初级中学数字赋能推动智慧融入教育
 
  辽宁省沈阳市博才初级中学以智慧课堂为一条崭新的发展路径,形成了“技术支撑、以点带面、整合改变、优势互补”的信息化发展新局面。近年来,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升,学校逐渐构建起以生为本、基于问题、数据引领、精准测评的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构建起“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以智慧课堂服务平台为技术支撑,创设了“新双力五环”教学模式,并借助大数据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推进新型素质评价落地。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融合AI技术智慧校园
 
  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创建虚拟学习空间和新型教育场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开发幼、小、中各学段不同的活动与课程,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管理机制完备、资源配置多元的支持保障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元、多维的数据采集方式,跟踪研究学生的发展,实现精准教学;建设基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绘制学生成长地图,指导学生增强对自我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更好地赋能教育发展。
 
  二、智慧校园具体哪些应用场景
 
  1)人脸识别无感考勤
 
  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群体,学校师生人员较多,进出校门是流量大难以管理,故使用人脸识别无感考勤系统。师生通过校门时,利用刷卡或人脸识别记录进出时间,形成考勤记录。还可以按需求设置多个考勤时间段,在考勤时间外进出则生成告警记录,便于统计查看。
 
  2)访客管理安全高效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传统的访客登记模式已完全不能满足学校对访客管理的安全需求。新一代的智能访客系统,采用二代身份证真伪辨别和人脸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对来访人员的出入登记管理,可精确地获得来访人员的身份信息, 替代人工信息采集和登记。
 
  3)图书借阅自助化
 
  图书管理系统,系统包括图书定位导航、智能排架、自助借还、图书管理云平台等组成,有效地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简化图书管理的流程、降低图书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图书借还、查询等服务。自助借还终端是一种可对粘贴有RFID标签的流通资料进行扫描、识别和进行借还处理的自助设备系统,用于读者自助进行流通资料的借出和归还操作。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智化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包含校园活动,同时把学生的德育评价、学业评价、身体素质评价等综合起来,实现过程性数据的记录和展现,通过构建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培育发展工作的运行机制,创新评价管理方式,实现评价指标体系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操作无纸化、评价过程数据化,成果统计实时化。
 
  结语:在科技赋能推动下,社会各方面焕然一新,人们生活蒸蒸日上。作为培育祖国未来人才的学校更要紧密结合科技,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